首页 > 重生95后 > 第三章 老大离家少年回

我的书架

第三章 老大离家少年回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几天后,考试结果出炉。

  果然,李朗惊碎了一地眼球。

  名次从全班第一掉到了全班十五。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那天马行空般的各科成绩。

  数学149,创记录的分数。

  英语141,同样不可思议。

  语文109,有点下降。

  物理59,……

  化学41,……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全被惊呆了。这是李朗的成绩?有没有搞错!

  看着一脸淡然的李朗,不少学生都面色古怪的很。

  牛!

  还能说什么呢?换个人,这会怕是已经号啕大哭了。

  “李朗,出来一下。”

  班主任出现在门口,点了李朗的名字。

  谈话,这是必然的。

  李朗合上书本,脸上仍看不到慌张。走出了教室。

  他刚一走,班里顿时小声嗡嗡起来,显然余波未平。

  李朗出门的时候,班主任已经在角落等着了。

  李朗也知道了班主任的名字。孟奂。

  “前几天身体不舒服?”孟奂直接问道。

  除了这个,他也实在找不到李朗古怪成绩的原因了。

  “后两科考试脑袋有点晕,没考好。”李朗面不改色的答道。

  装病,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了。

  孟奂眼中闪过一丝关切,“现在没事了吧?”

  对班主任来说,李朗这样的好学生都是心头肉,当然,不是为了什么老师奖励,这年头也没有。只是单纯的盼着学生出息,若是临高考出了问题,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李朗立刻摇头,“没事了。”

  “那就好。”孟奂松了口气。

  “回去吧!也别放在心上,我看你英语跟数学进步很大,清北有希望。”

  “谢谢老师!”李朗点点头,心里存了感激。

  不过清北的事,还是算了吧!

  若是物理化学有原本的水平,那清北自然不在话下,可现在,能到原本的成绩他就满足了。

  李朗回到教室的时候,班里的嗡嗡声还在继续,当然,李朗的事就是个小水花,大家的话题已经转移到了各自的成绩上。

  李朗刚坐下,他桌上就递来了块奶糖。

  扭过脸,有些疑惑的看向刘雅。

  “呵呵,谢谢你退位哈!”这回,她笑的格外甜。

  李朗顿时脸色一拉,这才想起来,这次的全班第一是刘雅。

  还以为是来安慰自己的呢!

  ……

  模拟考的阴影慢慢过去,李朗的复习状态也渐入佳境。

  初步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他已经开始练习习题了。翻出做过的题目,一道一道的过,他需要重新熟悉起来。

  转眼就到了月底,星期五,高三也有两天假期,学生们需要趁这机会回家修整。

  “李朗,快点!”教室门口,李立冲李朗喊道。

  他们村这一届上高中的就他们俩。上学下学都是一块的。

  “等等!”

  一边答应着,李朗眼睛扫了眼教室,手头的动作更快了。

  收拾完,李朗冲出了教室。他不是最后一个走的,总算避免了收拾门窗,打扫教室的重任。

  这会刚中午,而学校离他们村也实在不近,足足有十多里路。幸好,李立有一辆飞鸽,俩人这才不用走路回家了。

  车子是李立的,那李朗就有出力的义务。他骑着车,李立坐在后座,俩人风驰电掣一般冲出了校门。

  “这回我考试的事你可别说,知道吧?”李朗一边奋力蹬着脚蹬,一边叮嘱道。

  他还是怕消息传到老爹耳朵里,就算有原因,可他也不愿家人失望。

  “我知道!”李立自然一口答应。

  就算他说,那也得有人信呐!堂堂李朗,考试两科不及格,没人信!

  车子疾驰在崎岖的小路上,看着四周已经陌生的田野村庄,李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一眼看去,整片大地除了拥挤,就是贫穷。究其原因,还是地少人多的老问题。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太多了!全家人就在那几亩地上使劲,收入不增,开销却在不断增加。还要再等几年,等南方的工业发展起来,外出打工的潮流才会慢慢兴起。也直到那时候,农村才会真正恢复活力。

  离麦收还剩一个多月,地里的麦子已经有了泛黄的趋势,看长势,今年的收成应该还好。

  “叔!”

  到了村口,李朗冲树下乘凉的老头打招呼道。

  “大学生回来了啊!”那老头抽着卷烟,笑着打趣道。

  李朗一笑置之,脚下不停,向村里继续骑。

  到了李朗家不远的街口,李朗停下车子,拿下布兜,向李立挥手道:“你回去吧!”

  “走了!”

  李立麻利的接管了车把,摆摆手,向自己家里方向而去。

  还没到家门口,李朗就听到了老娘跟邻居吵骂的声音。

  跟他老爹不同,他老娘是直爽的性子,说话做事都爽利的很,眼里也揉不得沙子。农村邻里矛盾十有八九是宅基地的事,他们家也一样,都是无意义且解不开的问题,吵起来更是没完没了的。

  “妈,咋了?”看向攀着墙头的老娘,李朗问道。

  “呀,你今儿个回来这么早!”看到儿子,张巧娟连忙跳下了凳子。

  至于吵架,哪有儿子重要?

  接过李朗的布兜,说道:“中午没吃吧?你等着,我做饭去。”

  说完,她连忙又奔向了厨房。

  李家的房子是农村典型的泥坯房,二十多年前修的,有点漏雨,但也不错了。他们一家五口就挤在这里。

  看到李朗,院里的黄狗不停摇着尾巴,兴奋的扑来扑去。可惜,它脖子拴着链子呢!

  李朗没心思逗它,很快来到堂屋。

  提着茶壶倒了碗凉白开,端起来灌了个饱,他不由畅快的哈了口气。

  “妈,我爸呢?”李朗向厨房喊道。

  “去地里了,一会就回来。”厨房传来老娘的回答。

  坐那歇了会,李朗起身在屋翻了翻,很快找到了一把镰刀。

  提着镰刀走出院子,他的目光落在了院里的一丛竹子上。

  挑了几棵老竹子,麻利的用镰刀削断,李朗提着来到了树底下。

  先去了枝杈,再把竹竿削成长细条,花了大半个小时,他才总算弄完了。

  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李朗抬起头,是李恒志回来了。

  “爸!”

  “学习咋样?”放下手里的锄头,李恒志不咸不淡的问了一声。这是他每次必问的问题。

  “差不多。”这也是李朗每次必做的回答。

  看李恒志回来了,张巧娟这才端出来做好的饭。

  馒头,炒青菜,几张鸡蛋饼,稀饭。这是他们家吃饭的高配。

  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安静的很。没有聊天,也没有吸溜声,都在专心而小心的对付眼前的饭。

  吃完饭,爷俩坐到院子里的槐树荫凉下,相对而坐。

  “复习状态怎么样?”李恒志问道。摸出了兜里的烟叶。

  “还好。……您少抽点!”李朗有些担忧的看着老爹。

  李恒志抬头看了儿子一眼,手中不停,很快卷好了一根烟,点着吸了口。

  “能考重点吗?”

  “应该没问题。”

  这算是李朗做的最高程度的保证了。李恒志感受到了儿子的自信。

  “那就好!”李恒志眼中多了些笑意。

  “这两天好好放松些,要劳逸结合,总绷着弦也不好。”李恒志接着叮嘱道。这是他曾经获得的教训,很惨重的教训。

  “我知道。”李朗的回答仍是那几句。

  父子俩的聊天没持续多久。李恒志获得了想要的答案,很快又扛着锄头出门了。

  李朗则是拿出削好的细竹条,又忙活起来。

  粗的竹条做骨架,细竹条层层叠叠的被他编成了网,他打算做个竹子的地笼。

  “你这孩子,干啥呢?”张巧娟收拾好了厨房,到了儿子旁边。

  “准备编个鱼笼子,捉点鱼。”李朗答道。

  地笼什么的在他们这还几乎看不到,多数人捉鱼是用抛网,或者鱼钩,或者直接用那种大拖网。

  “咋编的?我给你搭把手。”张巧娟问道。

  儿子在她眼中算大人了,自然不会像对小孩那样先呵斥一顿,第一个想的却是帮忙。

  “嗯!”

  有了老娘的帮忙,李朗的工作果然大大加快了。

  一个多小时后,一个半米多长,宽度稍小的地笼子就出来了。

  “我去河边转转。”说了一声,李朗提着地笼出了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