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在古代教书的日子 > 第80章 教育风尚

我的书架

第80章 教育风尚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春节过后,天气乍暖还寒,京城最大的书局在售卖新书。

  店铺内专门开辟了一角,单独摆放《教育新风尚》的月刊。

  “掌柜的,最近可有什么新书?”

  店铺的掌柜,拿起一本《教育新风尚》,“我们书局新出的书籍,专讲教育,每月都会出版一本,先生可要来一本?”

  原来那位问话的熟客正是一名书院先生,他拿起一本,翻看起来。

  第一页,写的是“编辑:四方书院,出版:文雅书局。”

  京城最大的书局就叫文雅书局,不过这四方书院又是?

  他继续往后翻,是由付先生所作的卷首语。

  卷首主要讲的是创刊原由,以及希望众位教育人士能够互相交流,为魏朝培养出更加优质的人才。

  再往后,两份名单吸引了他的关注。

  “教育新指标,书院排名以及教师排名。”这两份名单针对京城的书院和先生进行排名和评价。

  看到这里,他合上书籍,“掌柜的,我要一本,多少钱?”

  “好嘞,统一定价,只要两百文。”掌柜很心痛,这个售价连本钱都挣不回来。

  不过上面发了话,他也是遵照吩咐。

  “这么便宜?”那人一脸惊讶,从荷包里掏出一锭碎银子。

  文雅书局每天的客流量好几百人,多是知识分子,《教育新风尚》一书经由他们一传十,十传百,三日内就被一抢而空。

  大家讨论最多的无非是上面的排名。

  为什么我的书院排名比你低?

  为什么这家书院能上榜?

  为什么我不能进教师排行榜?

  一时间,整个京城书院都闹哄哄的。国子监倒是稳如泰山,毕竟坐稳第一书院的交椅,名师入围也最多。

  名单之后是教育思想,刊登着几名书院先生的教学经历或者心得体会。

  后面附有征稿启事,欢迎各书院先生投稿,录用的会支付报酬。

  不少人看到这个征稿信息,蠢蠢欲动。

  刊物的末页,是对四方书院的介绍。

  四方书院,是魏朝第一个由女性创办的新型综合书院,招收男女学生入学,传授科考和技术知识。

  书院新建,广纳天下人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成为书院先生。

  欢迎入学前来书院参观,并附上地图。

  女人创建的书院,同时招收男女学生,许多人都觉得天方夜谭,但他们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抵制。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现任皇帝的态度。

  皇家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女子,或掌一军之师,或管一朝之事。

  他虽然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女性进入权利中心。

  女性的民间地位是有一定提升的,比如能够从商,能够拥有自己的财产。

  但是社会普遍还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现今仍然是男性所主导的地位。

  女性进入权利中心,向其争夺权力,他们必然不乐意。

  而京城是距离统治者最近的地方,他对女性的宽容态度导致这群人即使有意见,也不会明面抵制。

  付子莘正是抓住了这点,所以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四方书院是她创建的,并且能够招收女学生。

  这是她来到京城了解到统治者的喜好之后,做的目标调整。

  如果遇到的不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付子莘的做法无异于自取灭亡,成功的几率极小。

  即便是现在,她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生,新购置的书籍已经放入藏书楼。”王三宝从书局采购了一大批书籍,并且带回了刚出版的刊物。

  “你今天去书局,买这书的人多吗?”市场反应,可以帮助她更好地运营刊物。

  “十之五六,大都是关心排名的。”王三宝特地在书局停留,并亲自上前询问购书原由。

  付子莘听了,果然不出所料。

  这说明排名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只是京城的排名,将来还可以覆盖到全国。

  这份名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付子莘通过口头询问百姓,整理出京城书院和名师的清单,然后照着清单逐一实地考察。

  书院规模大小、学生数量和科考人数通过率等指标,是付子莘从年前就花时间收集的资料。

  到了年后,和文雅书局谈妥,过了大半个月也就是二月初一,才有了这本刊物。

  转眼间到了农历四月,《教育新风尚》已经出版了三本,这本书已经成为各家书院每月必读的刊物。

  他们关心的排名,或者他们书院先生的文章,都在这本书上。

  不过四方书院还没有招到一名学生,也没有招到一名先生。

  “先生,这个月又入不敷出。”王三宝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急如焚。

  这几个月,书院内部摆放的家具,以及观赏的树木花草,花了不少银子。

  就连石板路两旁都种满了榕树,现在也就只有山上还有待建设。

  京郊的荒地已经换了个样,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哪家别院。

  “现在花钱,以后享受,过两年这林子肯定会吸引不少人前来,倒是辛苦你到处搜寻树木苗子。”

  荒地上种的树木繁多,桃树、梨树、榕树、海棠树等,多亏有王三宝到处联系,他甚至出了京城去宁波府和皖南府购买。

  “先生不急着招生吗?”其他书院早就开始上课了,付子莘只在刊物上打广告,要是能去城里亲自招生,肯定有人来。

  “想来的人自然会来,且等着吧。”付子莘一副淡定的样子,看起来丝毫不操心。

  “城中的铺子,如何打算,重新装修之后已经空了大半个月。”王三宝问道。

  “怎么,你想去管铺子?”付子莘抬头,难道他还没死心?

  “不不不,我就跟在先生身边,完成你吩咐的事情。”王三宝赶紧表态。

  若是以前,他肯定会主动争取,谋个商铺管事当当。但是四方书院建立了,他的选择自然有变化。

  京郊的书院值多少银子,城里的铺子值多少银子,王三宝心里算得明明白白。

  “这样最好,我身边也离不开你,除了我,就是你最清楚这些事情了。”王三宝也逐渐成长起来,颇有大管家的风范。

  “多谢先生厚爱。”能得到先生肯定,王三宝觉得很受用。

  “京城的铺子,前面的门面作为《教育新风尚》的编辑场所,后面的门面用作售卖入场券的铺子,像小语的表演票,咱们以后要办的画展票,都可以卖。”付子莘告诉王三宝她的规划。

  “那刊物这一块是不是要另外招人?”目前都是付子莘独立完成的,经常忙到深夜,一天要看几十篇稿件。

  “先设个点,把招牌挂好,以后投稿都直接送到我们自己的铺子里,不让书局代收了。”

  招人倒是不急,一时半会也寻不着合适的。
sitemap